青岛清真寺坐落于青岛市南区常州路9号,是青岛市伊斯兰教协会的所在地和中外穆斯林在青岛惟一的宗教活动场所。它以独有的宗教文化召唤着国内外穆斯林前来履行宗教功课,同时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该寺是由一座建于1898年的西式洋房再建而成,整体占地面积为1012.9平方米。
清真寺的大门前有两座顶部饰以新月的绿色圆柱形门垛,门垛黑色的大理石上镌刻着青岛市少数民族书画家协会副会长、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马哈茂德·金宝兴先生书写的“青岛清真寺”5个大字,书法圆润、端庄、严谨。过门垛步至大门前,门楣上悬挂书法家高小岩书写的“清真寺”门匾。一进二门,伊斯兰教传统的淡绿色瓷砖直通二楼礼拜大殿的旋梯下,寺内大殿、楼梯和会客室的墙壁上挂满了国外穆斯林赠送的用金丝精绣的经字镜框,华贵中更显典雅庄重。由走廊拾级旋转蜿蜒而上,二楼为礼拜大殿。大殿迎面西墙壁高悬阿拉伯文“奉无限博爱,永久仁慈的真主之名”。地面用绿色地毯铺就,排列有序的驼色花纹礼拜垫附着其上。绿色“敏白尔”(讲台)坐落在西墙北侧。南侧,边门通向望月台,此处是阿訇登台望月、寻看新月(月牙),确定开斋节时辰的地方。穿过会客室与西跨院的丛绿,是涤虑处(沐浴室雅称)。锅炉房的燃油锅炉给“乌斯楼”(大净、沐浴处)送热水,使“清真古教”增添了现代化意识。穆斯林怀着虔敬之意、平心静气沐浴清洁之后,站在大殿旋梯外的走廊上,仰望悬挂中门楣上的金光黑亮的“太思迷”经字匾,感念真主,履行宗教功课。
史书记载: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在公元651年,即唐永徽二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史曾称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大方教、大食教。伊斯兰教的名称源于1956年《国务院关于伊斯兰教名称问题通知》。由于伊斯兰教是国际宗教,也是国际间通用名称,通知规定今后统一使用伊斯兰教这个名称。伊斯兰教的信奉者称穆斯林。
最早迁来青岛的穆斯林是何连会、何连登兄弟,时间是1928年。随着胶济铁路的通车,北京、天津、济南、济宁、青州等地的回民(回族穆斯林的统称)陆续来青岛经商谋发展,伊斯兰教也随之传入了青岛。谋发展的同时,穆斯林还必须坚守信仰,遵循教门五大功修,即念(清真言)、礼(一日5次礼拜)、斋(封斋)、课(纳天课,纳济贫捐)、朝(有经济条件者朝觐麦加“天房”)。为信守宗教功课,回民每到一地,必建礼拜场所。建青岛清真寺是回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来青的回民中,由德高望重的乡老穆华亭、刘尊五、石小坡、王万英等人发起下募捐建寺。此时正逢回民官宦马福祥调任青岛特别市市长,其随员亦多为回民。马福祥亦苦于无礼拜处所,建清真寺的动议不谋而合。
马福祥,字云亭,甘肃河州人(今临夏),1876年生,回族。清末他中过武科举人第二名,做过总兵统领。民国创建后,任绥远都统、黄河水利委员会副委员长、青岛特别市市长。之后,又任过蒙藏委员会副委员长、安徽省主席等职。在青任市长时与穆斯林乡老多有交往。在马福祥的支持下,众乡老管事几经考察周折,相中了位于原胶澳总兵衙门身后的常州路9号至13号,这里曾为德国统治青岛时所建的一座邮电所。该房立地环境清新,银杏古树参天,一片盎然生机、欣欣向荣之状,符合清净无染,真乃独一意境。于是,就购买了这座德式建筑,并按照穆斯林的意愿进行了修整再建。再建完工后的清真寺果然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寺更幽,的确是个穆斯林活动的合适场所。后来,马市长又帮助捐资购买了湖岛一块土地,作为回民公墓。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回民成立了回教协会,马锡B073为理事长,石小坡、曹耀先、沙雨辰、穆子珍、铁子珍、米正卿、金宝和、马永祯为理事。在此时期,理事会又谋划建立回民子弟小学。正巧赶上中国回教协会总理事长白崇禧(时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部长)来青岛视察。在青岛清真寺举行的欢迎会上,阿訇曹耀先向白崇禧提出了办回民子弟小学的动议,白欣然应允相助,并将此动议交青岛市政府。由于李先良的支持,市政府将常州路5号平房15间无偿拨给清真寺,作筹建回民子弟小学之用。由于该房破漏,回教协会再次发起募捐,又礼聘回民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须生杨宝森、马连良和李多奎等前来青岛义演、捐款。随后,又派曹耀先、石小坡、沙雨辰、米正卿、穆子珍、杨再春等人前往南京、上海募捐求援。在南京,白崇禧除捐款外,还另赠曹耀先阿訇怀表一只,赠管事乡老白本人的照片每人一张。青岛回民子弟小学经过一年多的筹建,于1947年秋正式招生开学,定名青岛私立复真小学。回民麻灿章、王鉴明先后任校长。 1956年由于经费困难,交市教育局接办,更名常州路小学,即今日太平路小学校办工厂。
青岛解放后,撤销回教协会,成立了以曹耀先为理事长的清真寺理事会、石小坡、沙雨辰、米正卿、常立章、马永祯任理事。此期间为了照顾穆斯林因饮食不便而就医难的问题,由曹耀先、沙雨辰、米正卿发起筹办和平医院。为了回民的医疗保健,沙雨辰无偿提供房子,米正卿将原良大川医院医疗设备捐出,在龙口路25号开业。米正卿任和平医院院长。随着业务的扩展,房屋不够用,在市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由政府民族干部沙振远牵头,通过副市长张公制、市民政局长陈仰之、市卫生局长陈志藻支持,迁肥城路57号新址,并开设了清真食堂,规模逐步完善。1956年合作化时并入青岛市南区医院。
1958年成立了以金宝兴为主任的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为伊斯兰教和清真寺做了大量工作。然而,“文革”中清真寺被毁,工作被迫中止。
1981年,中共中央落实少数民族政策的春风吹到青岛。市政府拨款对清真寺进行全面整修,至1982年7月清真寺正式对外开放。1983年清真寺管理委员会成立,金宝兴再任主任。自此,每临伊斯兰教三大节日,政府各级领导都前往清真寺祝贺,与盛装沐浴的穆斯林一道欢度节日。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如下:
开斋节。伊斯兰教历的九月(称“莱麦丹月”)是穆斯林的斋月。此月,每日拂晓至日落,穆斯林禁止饮食、娱乐和房事,称“封斋”、“闭斋”或“把斋”。伊斯兰教主张“斋戒是盾牌”,通过斋戒让人们体会饥饿的艰难困苦、学会节制、珍惜生活、怜悯穷人、磨练意志、清心寡欲、防止罪恶发生,对人们避恶向善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月后新月出现,为教历十月的开始,斋戒结束,开斋节到来。届时要举行会礼和盛大活动,人们沐浴盛装,出散“尔德·费图勒”钱,施济贫困者或捐赠物品等,做油香拜访亲友邻居,庆祝斋月结束、功修圆满。国家规定:穆斯林开斋节放假1天。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忠孝节。伊斯兰教规定:教历的每年十二月上旬,是穆斯林履行宗教功课、前往麦加朝觐天房的日期,古尔邦节在其最后一天即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此习俗缘于伊斯兰教的传说:先知易卜拉欣得到真主安拉启示,命他宰杀爱子以考验他对真主的忠诚,当易卜拉欣举刀欲杀儿子时,安拉派天使送来一只黑头绵羊,命宰羊代替献子。后人继承这一习俗,并形成重大节日。在这一天穆斯林要沐浴盛装会礼,视经济条件宰牛羊并互相馈赠分而食之。有的还游坟祈祷,缅怀已故先人。
圣纪。又称圣祀、圣会。教历三月十二日是先知穆罕默德诞辰和逝世纪念日。既悼念先知归真(逝世),又庆祝先知的诞生。借此讲述先知生平业绩和懿行,学习先知崇高的品质和美德。
青岛清真寺在会长马哈茂德·金宝兴的倡导下,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和条件,节日由寺里筹款,组织人手“炸油香”,既活跃了节日气氛,又改变了传统的家里炸油香送往清真寺的不便情况,形成了青岛特色的伊斯兰教新习俗,同时也增加了穆斯林群众对清真寺的亲和之情与凝聚之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外友人前往清真寺做礼拜、观光的越来越多,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孟加拉总统爱尔沙德、埃及驻华大使艾福德、沙特阿拉伯驻华首席代表(首任驻华大使)陶菲克·哈立德和继任大使优素夫·阿尔马达尼、科威特驻华大使、南非宗教部长、香港中华博爱社和回教协会,还有巴基斯但、埃及、伊朗、伊拉克、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苏丹、黎巴嫩、土耳其、坦桑尼亚、索马里、阿拉伯、也门、马来西亚、叙利亚、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特里尼达和多巴哥、马尔代夫、日本、美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穆斯林等,都曾来访、参观和礼拜。国内先后接待中国伊协、北京、上海、甘肃、青海、宁夏、河南、新疆、江苏、云南、郑州、西安、开封、大连、合肥、秦皇岛、济南及本省各地市参观团的来访。伊协、寺管会一班人的热情友好接待,为各穆斯林团体和个人提供了舒心方便的服务,树立了青岛穆斯林的良好形象,大大增强了青岛清真寺的知名度,被评为山东省和全国模范清真寺。
由于青岛清真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随着单列城市对外开放窗口作用的增强,各级领导更加重视清真寺。自开放清真寺以来,国务委员司马仪·艾买提、全国政协常委黑伯理、国家宗教局副局长刘书祥和杨同祥、省民委主任和省宗教局局长于洪文及市领导俞正声、胡延森、程友新、闵祥超、张国植等都到过清真寺,为清真寺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
最近,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政府得知清真寺因人口众多,现有面积过小,需要扩大新建的问题,由市委副书记黄学军、副市长臧爱民等前来寺里了解情况,帮助伊协、清真寺规划21世纪的建设目标,受到广大穆斯林的欢迎。目前,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青岛清真寺两会(伊协、寺管会)工作人员正积极积蓄力量、谋筹新世纪清真寺的蓝图,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和各国各地的穆斯林尽力。